秋葵的功效與作用
溫通經(jīng)絡,驅散寒邪。艾葉性溫加之點燃熏灸,使熱力深達肌層,溫氣行血。艾灸具有溫通經(jīng)絡,散寒除濕、調理氣血、宣痹止痛之功效。
真正懂得了艾灸的原理,是沒有必要擔心艾灸上火的。艾是純陽之物,破一切邪淤。邪者,風,寒,濕,火,燥都是病邪。
出現(xiàn)排病反應也不要太過于緊張,艾灸刺激穴位和經(jīng)絡后調動人體固有的功能調控系統(tǒng),體內正、邪相爭,導致機體出現(xiàn)的系列現(xiàn)象。排病反應的根本原因在于正氣與邪氣相交,處于膠著的狀態(tài),這恰恰說明艾灸是起了作用的,只是在執(zhí)行任務過程中遇到了困難。
今年三伏天進入最后幾天,三伏貼、飲解暑湯治療體內寒邪宿疾都是我們的選擇,其實,除了這些,我們還可以學學經(jīng)絡操,疏通經(jīng)絡,讓全身運動起來。
針灸鎮(zhèn)痛原理已深入到神經(jīng)細胞、電生理學和神經(jīng)遞質如腦腓肽等分子水平。西方科學家在研究針灸鎮(zhèn)痛的實驗中,認為針灸可以激發(fā)在身體的自然止痛物質釋放,從而緩解疼痛。針灸止痛的效果有一個遲緩發(fā)作效應,它們緩慢增加,甚至當取針后,才會感到它的止痛效果。
針灸具有通經(jīng)活絡、行氣活血、去濕逐寒、消腫散結等功效,對乳腺增生類的疾病有很好的防治功效,而且無任何副作用,能從病因根部解決。
祛濕法是祛除濕邪的一種治法。濕邪為患,有外濕和內濕之分。外濕多因久居潮濕之處,或淋雨涉水,以致體表感受濕邪所引起。臨床常見有寒熱起伏,頭痛重脹如裹,肢體疼痛沉重,或身面浮腫等癥。
神闕屬任脈。艾灸神闕,有溫補元氣固脫復蘇的實質效果。我們都知道小孩子在沒出生的時候就是靠著臍帶從母體里吸收營養(yǎng)的,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樣就能理解為什么神闕是我們身體的一大要穴了。
中脘、神闕、關元、命門、足三里、大椎、局部阿是穴(即哪痛灸哪,身體哪里感覺寒涼,就是需要施灸的穴位),這些穴位可以算是一個整體的調整,提高正氣,補氣血。
中醫(yī)認為早泄多由情志內傷,濕熱侵襲,縱欲過度,久病體虛所致。基本病機為腎失封藏,腎精不固。病位在腎,與心脾有關。這種情況下,治療宜補益腎陽、益腎固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