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肩綜合癥的八種針灸療法
先推拿患部令其柔軟發(fā)熱,然后針肩臂部及肘、腕、手部穴,得氣后留針20~30分鐘取針(期間間歇運針催氣)。取針后針對側條口透承山穴,在運針柔和催氣同時囑患者活動患肩,要特別注意做原來不能做的動作,留針15分鐘,期間再間歇活動。取針時再運針催氣,患肩可結合艾條灸。
秋葵的功效與作用
溫通經絡,驅散寒邪。艾葉性溫加之點燃熏灸,使熱力深達肌層,溫氣行血。艾灸具有溫通經絡,散寒除濕、調理氣血、宣痹止痛之功效。
真正懂得了艾灸的原理,是沒有必要擔心艾灸上火的。艾是純陽之物,破一切邪淤。邪者,風,寒,濕,火,燥都是病邪。
先推拿患部令其柔軟發(fā)熱,然后針肩臂部及肘、腕、手部穴,得氣后留針20~30分鐘取針(期間間歇運針催氣)。取針后針對側條口透承山穴,在運針柔和催氣同時囑患者活動患肩,要特別注意做原來不能做的動作,留針15分鐘,期間再間歇活動。取針時再運針催氣,患肩可結合艾條灸。
關于繆刺的方法,在《素問·繆刺論》中說:“邪客于五臟之間,其病也,脈引而痛。時來時止,視其病,繆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視其脈,出其血……有痛而經不病者繆刺之,因視其皮部血絡者盡取之?!闭f明繆刺的部位,都是刺各經的井穴和所屬皮部的血絡。
痢疾是夏秋季常見的腸道傳染性疾病,也稱為“腸澼”“赤沃”,本案例當為痢疾伴發(fā)呃逆,從其治療“諸藥不效”推之,眾醫(yī)多治胃而效不顯。陳良甫則慮木克土之嫌,因胃屬土,肝屬木,肝氣橫逆,克制脾土,亦可發(fā)呃逆,且肝病亦能致泄生痢,故當治肝。
太陽穴在耳廓前面,前額兩側,外眼角延長線的上方。在兩眉梢后凹陷處。太陽穴的主治病癥為:頭痛、偏頭痛、眼睛疲勞、牙痛等疾病。太陽穴是人頭部的重要穴位,《達摩秘方》中將按揉此穴列為“回春法”,認為常用此法可保持大腦的青春常在,返老還童。
便秘多由大腸積熱、或氣滯、或寒凝、或陰陽氣血虧虛,使大腸的傳導功能失常所致。《素問·靈蘭秘典論》云:“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也?!睆呐K腑病機的角度來說,便秘之病機,主要在于肺、脾、腎。
中醫(yī)認為,臍中是一個具有治病作用的重要穴位,名叫“神闕”。此穴被認為是經絡之總樞,經氣之匯海,能司管人體諸經百脈。當人體氣血陰陽失調而發(fā)生疾病,通過刺激或施藥于神闕穴,便有調整陰陽平衡、氣血和暢的功能,收到祛邪治病之功效。
針刺對某些病癥確實有極好的療效,但并非萬能,特別是一些急重病的治療,應根據情況及時采用綜合治療,才能更有利于病人,也可充分發(fā)揮針灸的作用。
疏通經絡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經絡通暢而發(fā)揮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針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療的作用。經絡“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jié)”,運行氣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經絡不通,氣血運行受阻,臨床表現(xiàn)為疼痛、麻木、腫脹、瘀斑等癥狀。針灸選擇相應的腧穴和針刺手法及三棱針點刺出血等使經絡通暢,氣血運行正常。
皮下出血防止方法除針療時盡量避免傷及可見之較粗靜脈外,進針要緩慢,過程中病人若訴痛,可能為針尖觸及血管壁,即要退針,試更表淺刺入;若發(fā)現(xiàn)針尖部緩慢隆起,表示已有出血,要立即拔針,并壓迫止血。如已有皮下出血,向病人說明以消除顧慮。
取脾俞、足三里、三陰交,以健脾統(tǒng)血,補養(yǎng)后天為本;取腎俞、太溪以養(yǎng)腎固沖;取中極、水分以調理沖任之氣,加強固攝止血之功;取大椎穴壯陽氣,攝氣血。數穴合用,共奏益脾腎、固沖任、止血崩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