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弓是為了使重力從踝關節(jié)經(jīng)距骨向前分散到跖骨小頭,向后傳向跟骨,以保證直立時足底支撐的穩(wěn)固。但是,有扁平足(平足)的人士從腿部側面看,會看不見足弓,這種癥狀稱為足弓缺失或者足弓塌陷。
扁平足其實是很常見的,但是平足癥卻不是常見。平足不等于平足癥,也不是所有的平足都需要治療。如果平足者合并有疼痛等癥狀時,就被稱為平足癥,才可能需要治療。平足癥的臨床癥狀有疼痛、腫脹、步態(tài)異常、可同時伴發(fā)有跖筋膜炎、跗骨竇綜合征等。
目前治療平足癥的手術
1、關節(jié)融合術
盡管用跟骨內(nèi)側移位截骨術加上外側柱延長術、選擇性軟組織重建術治療扁平足畸形的短期效果很好,但長期效果還是不夠令人滿意。關節(jié)融合術仍是治療扁平足畸形的主要術式,尤其是肥胖患者效果比較好。手術后27個月時,X光片顯示扁平足畸形矯正的效果很好,疼痛等癥狀也消失了。
2、外側柱延長術
外側柱延長術也是一種跟骨截骨術,手術時將部分跟骨表面的關節(jié)軟骨截掉,然后再在髂骨上取10~15毫米的骨頭并將其固定在外側柱而使得外側柱延長。外側柱延長術可以改善腳前部和腳后跟向外撇的畸形改變,同時可以恢復內(nèi)側足弓的高度,保護腳底韌帶在負重時免受損傷。
3、趾長屈肌腱轉移術
常用來轉移的是趾長屈肌腱,手術時將趾長屈肌腱在合適的地方剪斷,然后將一端縫在另外一條名為拇長屈肌腱的肌腱上,再在舟骨結節(jié)上鉆一個垂直的小孔,另一端就從足底穿過這個小孔并縫到趾長屈肌腱自身上或縫到舟骨結節(jié)四周的軟組織上。這種手術雖然不能改變足底扁平的畸形,但可以減輕患者的疼痛并增強足部內(nèi)翻的肌力。
4、跟骨內(nèi)側移位截骨術
跟骨內(nèi)側移位截骨術是將外翻的腳后跟在跟骨后部截骨并移至小腿負重軸下面融合固定。手術時在腳后跟的外下方、跟骨結節(jié)的外側,以垂直于腳底面四十五度的方向將跟骨結節(jié)部截下,然后用兩枚螺紋釘將截下的跟骨結節(jié),在垂直于截骨平面稍偏向外側的方向固定到跟骨上。這種手術可以矯正腳后跟向外撇的畸形,從而減輕了因腳后跟外撇而給跟腱造成的壓力,可明顯減輕臨床癥狀。
扁平足有預防方法,進行足內(nèi)、外在肌的功能鍛煉,如足跖行走、跖屈運動、提踵外旋運動等。同時選擇有良好足弓支撐的鞋子以及避免過長時間站立等,對平足癥的預防均有一定意義。所以,還是運動鍛煉,有心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