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養(yǎng)生有奇效 七大禁忌需牢記
眼區(qū)、胸背、腎區(qū)、項部,胃潰瘍、腸粘連、腸梗阻患者的腹部,尿潴留患者的恥骨聯(lián)合區(qū)針刺時應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誤傷重要臟器。
秋葵的功效與作用
溫通經絡,驅散寒邪。艾葉性溫加之點燃熏灸,使熱力深達肌層,溫氣行血。艾灸具有溫通經絡,散寒除濕、調理氣血、宣痹止痛之功效。
真正懂得了艾灸的原理,是沒有必要擔心艾灸上火的。艾是純陽之物,破一切邪淤。邪者,風,寒,濕,火,燥都是病邪。
眼區(qū)、胸背、腎區(qū)、項部,胃潰瘍、腸粘連、腸梗阻患者的腹部,尿潴留患者的恥骨聯(lián)合區(qū)針刺時應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誤傷重要臟器。
艾灸療法適宜于中風各期。一般用艾炷置于穴位上點燃,或用艾條點燃后熏灸穴位。中風發(fā)作期有陽氣虛脫者,用艾炷隔姜灸關元、氣海;缺血性中風所引起的偏癱恢復期
臨床表現:腰痛酸軟,喜揉喜按,反復發(fā)作,遇勞則甚,雙膝無力,陽虛則手足不溫,腰背少腹冷痛,少氣乏力,舌淡脈沉細;陰虛則五心煩熱,口干咽燥,失眠健忘耳鳴,舌嫩紅脈弦細數。
這是人們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取穴法,此法簡便易行,如直立垂手,中指指端即為風市穴;兩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指端即為列缺穴;半握拳,以中指的指尖切壓在掌心的第1橫紋上為勞宮穴等。
百會穴與腦密切聯(lián)系,是調節(jié)大腦功能的要穴。百脈之會,貫達全身。頭為諸陽之會,百脈之宗,而百會穴則為各經脈氣會聚之處。穴性屬陽,又于陽中寓陰,故能通達陰陽脈絡,連貫周身經穴,對于調節(jié)機體的陰陽平衡起者重要的作用。
治大便秘結:支溝穴、照海穴;治習慣性便秘:支溝穴、足三里穴、大橫穴透天樞穴;治肋間神經痛:獨取支溝穴;乳汁不足:支溝穴、足三里穴、膻中穴、乳根穴
針刺對某些病癥確實有極好的療效,但并非萬能,特別是一些急重病的治療,應根據情況及時采用綜合治療,才能更有利于病人,也可充分發(fā)揮針灸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