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細胞這東西,除了那些幫助傷口愈合的小肥肉,恐怕沒幾個人喜歡。它在我們體內,除了儲存脂肪,讓我們看起來更“豐滿”之外,還會造成慢性炎癥,增加糖尿病等多種疾病的風險。
不過,如果這些脂肪細胞是從更不受歡迎的細胞轉化來的呢?比如癌細胞?
近日,巴塞爾大學的DanaRonen和GerhardChristofori等,使用降糖藥羅格列酮聯(lián)合MEK抑制劑曲米替尼,讓乳腺癌細胞分化成脂肪細胞,降低了腫瘤的侵襲性,抑制了腫瘤轉移。相關論文發(fā)表在CancerCell上[1]。
上皮間充質轉化(EMT)和反過來的間充質上皮轉化(MET)可是腫瘤的一個絕招。本來上皮樣的腫瘤細胞,轉化成間充質細胞的模樣,獲得更強的運動能力,更容易轉移到別的地方。而轉移后,這些癌細胞又變回上皮細胞的形態(tài),增殖能力更強,生長更快[2]。此外,腫瘤對化療的耐藥性也與EMT有關[3]。
腫瘤轉移中EMT和MET的共同作用,可給人們出了個兩難的問題。促進EMT吧,會增加腫瘤轉移的風險,但要是抑制EMT,卻有可能會促進轉移瘤的生長,適得其反[4]。
轉機發(fā)生在2010年。VenkataBattula等發(fā)現(xiàn),上皮間充質轉化出來的細胞,跟間充質干細胞一樣,具有多譜系分化能力,比如分化成脂肪細胞。讓間充質化的腫瘤細胞轉化成別的組織不就破解了那個兩難的問題了嗎,DanaRonen和GerhardChristofori就此展開了研究。
研究人員首先在體外進行了試驗。經過查閱資料和多次試驗,研究人員確定了羅格列酮+骨形成蛋白-2(BMP-2)的體外誘導方案。
羅格列酮+BMP-2的誘導,把EMT后的乳腺癌細胞轉化成了脂肪細胞,表達各種脂肪細胞標志物,分泌脂肪細胞特異性因子脂聯(lián)素,對異丙腎上腺素和胰島素的反應也跟脂肪細胞一樣。
同時,分化成脂肪細胞后,這些間充質樣癌細胞的細胞骨架發(fā)生了重組,誘導增殖的基因下調而抑制細胞周期的基因上調,失去了侵襲性和增殖能力。
而且這樣的分化是不可逆的。在誘導分化9天后,撤去誘導分化培養(yǎng)基,換上普通培養(yǎng)基,這些細胞也始終保持脂肪細胞的特征,而沒有恢復成間充質樣的癌細胞。
進一步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羅格列酮+BMP-2的組合中,羅格列酮直接誘導了癌細胞分化成脂肪細胞,而BMP-2則通過對細胞周期的調控促進這一過程,其作用可以用MEK抑制劑代替。
在腫瘤中,發(fā)生EMT的細胞主要存在于腫瘤浸潤前沿,也是腫瘤轉移的主力。誘導脂肪分化雖說不能影響哪些上皮形態(tài)的腫瘤細胞,但應該可以阻止腫瘤的轉移。研究人員使用羅格列酮和FDA已經批準的一種MEK抑制劑曲米替尼,在小鼠乳腺癌模型中進行了試驗。
確實,在小鼠乳腺癌模型中單獨使用曲米替尼就可明顯抑制原發(fā)瘤生長,減小腫瘤質量。而聯(lián)合使用羅格列酮并沒有進一步抑制原發(fā)瘤生長,卻大幅降低了腫瘤的侵襲性,減少了小鼠肺中轉移灶的數(shù)量和大小。
“由于在患者中,這種方法只能與常規(guī)化療聯(lián)合進行測試,因此下一步將在乳腺癌小鼠模型中評估這種轉分化療法是否以及如何與常規(guī)化療協(xié)同作用。”通訊作者Christofori表示,“此外,我們將測試該方法是否也適用于其他癌癥類型。這些研究將在不久的將來繼續(xù)在我們的實驗室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