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脊髓損傷能導致嚴重的呼吸問題。一些患者長時滯留在重癥監(jiān)護室,一些患者甚至需要終生使用呼吸機。來自北京地區(qū)重癥監(jiān)護室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患者每日的住院治療費用在7000-10000元。高位頸髓損傷患者具有治療費用高、并發(fā)癥高、及死亡率高等特點。有那些方法能改善高位脊髓損傷患者的呼吸功能?下面為大家介紹呼吸功能重建的的外科技術:
一、電刺激技術
電刺激技術能有效地改善部分脊髓損傷患者呼吸功能,目前有四種電刺激技術用于改善脊髓損傷患者的呼吸功能。
1)膈肌起搏技術(電刺激膈神經技術):推薦用于C3及以上的脊髓損傷患者。目前有三家公司產品可供選擇,分別為美國的Avery公司、澳大利亞Atrotech公司和芬蘭Medimplant公司生產。置入電極已小型化,采用體外電磁發(fā)射器為電極提供能量。微電極可以通過頸部外科手術入路,安置于頸后三角內膈神經。手術置入簡單,而且電極失效后,便于再次手術置換,不足之處是不能包括副膈神經,上肢活動時可影響電極固定,以及刺激電流擴散到臂叢神經,可引起部分患者不適。也可通過胸腔入路安置電極刺激胸膈神經。由于電極安放位置在副膈神經和膈神經合并后的胸膈神經,具有更高的成功率和刺激效果。近年來利用胸腔鏡安置電極,外科手術創(chuàng)傷小。
2)膈肌內電刺激技術:利用腹腔鏡將多個電極固定在膈神經入肌肉點,用較高能量通過肌肉傳遞信號,刺激鄰近的膈神經分支。近期《JTraumaAcuteCareSurg》報道可以早期應用,或者用于幫助呼吸機應用患者盡快脫機,在呼吸恢復后再移除。但是,為了提早“脫機”而使用是有爭議的。此外,置入電極極易因膈肌收縮運動而脫落,存在安全隱患。
3)電刺激肋間神經技術:由于膈神經細胞體損傷,只有很少的C3及以上的脊髓損傷患者適合膈肌起搏。因此有人嘗試肋間神經電刺激技術。由于肋間神經及肋間外肌的分散,刺激效果不滿意。改進的方案是在T9-L1脊髓背側表面安裝電極,激活多根肋間神經興奮,其臨床效果有待進一步觀察。
4)腹肌電刺激技術:腹肌參與呼吸活動,腹部功能性電刺激激活腹部肌肉收縮,可提高患者的呼氣功能。相關研究建議平靜呼吸時,應在呼氣初始進行電刺激,幫助呼氣并防止對吸氣干擾;而咳嗽時則應在聲門關閉期間予以電刺激,從而增加胸內壓。
二、呼吸功能重建外科手術技術
幸存的高位頸髓損傷患者,神經損傷平面多在C2以下。此類患者,副神經(C1-2范圍)基本保存完好。近期的《Spinalcord》及《JNeurosurgSpine》報道由中國康復研究中心、脊柱脊髓神經功能重建科研究團對建立的兩種新技術,重建脊髓損傷患者呼吸功能具有滿意的效果。
1)轉移副神經替代癱瘓的膈神經:神經轉移替代后,訓練其與吸氣同步活動,轉移的副神經能有效的驅動膈肌。但是存在兩個限制:膈神經被替帶需要至少6個月時間;神經移植的最佳手術時間在神經損傷后3~6個月,而這也是脊髓損傷自發(fā)恢復的窗口期,過早手術有可能破壞具有自發(fā)恢復潛能的膈神經,晚期修復會導致神經替代效果不好。
2)利用副神經功能重建胸式呼吸:副神經支配斜方肌,斜方肌上提肩胛骨,具有輔助吸氣作用。但是在頸髓損傷患者,由于大部分附著于肩胛骨的肌肉癱瘓,斜方肌收縮時,肩胛骨沿胸廓向上滑動,其輔助吸氣作用,基本被廢除。利用肩胛骨下角懸吊肋骨,轉移斜方肌肌力至胸廓,重建高位頸髓損傷患者的胸式呼吸動力,這一技術可以從三個方面改善呼吸功能:可提供胸式呼吸動力,緩解吸氣時胸壁內陷,提高膈肌做功效率。這一技術能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提高咳嗽、排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