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這4個穴位 相當于每天做保養(yǎng)
摘要:肝經有一穴,既養(yǎng)肝陰,也助藏血,養(yǎng)肝柔肝,最是適合女子,這個穴位就是太沖。它是肝經原穴,專業(yè)調理月經不調、頭痛、目赤、小兒驚風、腹脹、遺尿等一系列疾病,按壓或艾灸太沖,人體等于同時吸收了白芍川芎兩味中藥的能量!
用好這4個穴位,相當于每天到美容院做保養(yǎng)!
一、補血養(yǎng)血,不止四物湯!
習慣保養(yǎng)的女性大約會知道“四物湯”,因為那是一種據說喝了之后比做美容效果還好的湯。
的確,“四物湯”是中醫(yī)補血、養(yǎng)血一味湯藥,有補血、行血、活血功效,對人,尤其是對女人,既養(yǎng)顏,也養(yǎng)生。
“四物湯”最早出自唐代藺道人所著的《仙授理傷續(xù)斷秘方》,湯中的四物,說的是:熟地、白芍、川芎、當歸,每一味藥材都不簡單,放在一起便是中醫(yī)養(yǎng)血的經典藥方。
但你知道嗎?其實每個女人的身上,也有一碗天然地“四物湯”,這碗“湯”只需要
艾灸,灸到深處,效果半點不比天天喝四物湯差!
二、腎經里面藏了一種“熟地”——太溪穴!
《九針十二原》云:“腎也,其原出于太溪穴...”
太溪穴為腎經原穴,即腎經原氣經過并留止的地方,腎氣會在這里停留,所以十分適合養(yǎng)陰填精。
中醫(yī)藥材里的熟地,眾所周知,同樣有補腎滋陰的效果,二者不謀而合,太溪穴就是人體腎經上的熟地,腎陰不足,
陰虛火旺,及腎陽虧虛者,都適合灸太溪。
另外每日17~19點,是腎經的流注時間,此時按揉太溪穴也很有益處,按揉的力度,除了要有酸脹感之外,最好有麻麻的感覺。
三、肝經里面就有“白芍,川芎”——它就是太沖!
白芍乃中醫(yī)傳統(tǒng)名藥,據說是神醫(yī)華佗為華夫人調理時發(fā)現其功效的,自古以來被譽為“花相”、“花中皇后”。《唐本草》說它“益女子血”,現代中醫(yī)認為它能夠養(yǎng)血柔肝,對
月經不調有著很好的療效。
相傳是藥王孫思邈云游四川青城山,采集藥材時,看見有受傷鳥獸使用食用此藥復原,于是發(fā)現了川芎活血祛瘀、行氣開郁、祛風止痛的作用,現代中醫(yī)也證明川芎可以影響內分泌系統(tǒng),減輕乳房不適、心情焦慮及沮喪等經前癥狀。
但是,肝經有一穴,既養(yǎng)肝陰,也助藏血,養(yǎng)肝柔肝,最是適合女子,這個穴位就是太沖。它是肝經原穴,專業(yè)調理月經不調、頭痛、目赤、小兒驚風、腹脹、遺尿等一系列疾病,按壓或艾灸太沖,人體等于同時吸收了白芍川芎兩味中藥的能量!
四、脾胃經里面有“當歸”——它們就是血海,足三里!
血海是足太陰穴位,意為人之心血匯聚的海洋。
血海穴在脾經上,善于運化脾血,活血化瘀、引血歸經、補血養(yǎng)血。女性經常有月經不調,痛經,閉經者,找血海鐵定沒錯的。
至于足三里,鼎鼎有名,是壯人身心的明星穴位,也是艾灸里面運用最多的穴位之一。更是人體兩大臟腑,脾胃作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的穴位代表,傳統(tǒng)中醫(yī)認為常灸足三里可延緩衰老,使人長壽。
毫無疑問,把這兩個穴位放在一起按壓或艾灸,完全可以取代當歸本身的藥效,而將太溪、太沖、血海、足三里,四穴配合按壓或艾灸,就等于一碗熱騰騰的四物湯,等于綠色美容,養(yǎng)身養(yǎng)顏指日可俟!
說到底,不論四物湯還是四個穴位,調理原理均在于補氣養(yǎng)血,行氣活血。只因氣血是人之根本,更是女人的根本,女人只有氣血充盈,健康容貌才得以保存。
所謂“氣血沖和,萬病不生”,血虛,血瘀,面色泛黃,
黑眼圈,經期易遇到問題的女性,可按壓或灸文中四穴,配合飲四物湯,藥到灸到,氣血可調!
艾灸方法:木艾灸盒或者懸灸,每穴20分鐘,可以1天灸完,一周休息1-2天。具體以自身感覺為準,覺得舒服、灸后沒有異常反應,可適當延長時間,循序漸進,以不上火為判斷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