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21日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春分。從春分起,春暖花開,陽光和煦,萬物欣欣向榮。北京德勝門中醫(yī)院骨科主任任德廣稱,春分屬于暖季的首節(jié)氣,氣溫還不穩(wěn)定,寒暖交替時節(jié),人體內的陰陽也因為天氣的變化而上下浮動,當身體出現(xiàn)不通的地方,就會出現(xiàn)腰酸腿痛、關節(jié)疼痛等風濕骨病癥狀,因此做好預防工作很關鍵。
保暖防寒
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熱的過渡時節(jié),正處于陰退陽長、寒去熱來的轉折期。此時陽氣漸生,而陰寒未盡。由于冷空氣的活動,氣候多變、溫差很大。因此,“春捂”即“春不忙減衣”是順應陽氣生發(fā)的需要,也是預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法。風濕骨病患者的穿著,一方面要寬松舒展,另一方面要柔軟保暖。體弱年老的患者尤其要注意保暖,當心“春寒傷人”,室溫保持在15℃以上,睡眠時也要蓋稍厚一點的被子以不出汗為原則。
慎避風邪
中醫(yī)認為,“風者,百病之始也”。許多疾病的發(fā)生,常與風邪相關連。春季養(yǎng)生的關鍵是要避風。因為氣流的變化可影響人的呼吸、能量消耗、新陳代謝和精神狀態(tài),適度氣流使空氣清潔、新鮮,對健康有益,而反常的氣流則有害于人體健康。由于春季多風的作用,加劇了空氣與皮膚的熱量交換,使體內的熱量過多散失,造成人的抗病能力下降。因此在春季一定要注意防避風邪。
精神愉快
春季調攝精神,應合于春天大自然萬物生發(fā)的特點,“使其志生。”即通過調節(jié)情態(tài),使體內的陽氣得以疏發(fā),保持與外界環(huán)境的協(xié)調和諧。春應于肝,在志為怒,表現(xiàn)為稍受刺激則易怒,因此在精神修養(yǎng)上要做到心胸開闊,情緒樂觀,遇事戒怒。“怒”是情志致病的魁首,不僅傷肝,而且還傷心、傷胃、傷腦,從而導致各種疾病,所以怒是所有人最忌諱的一種情緒。
注意飲食
多主少副多吃些主食,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既經(jīng)濟又能直接轉化成熱量,提供身體基本所需。此外,米飯同菜中的大魚大肉相比,要容易消化得多,能很好地保護腸胃。
多菜少果春季以養(yǎng)肝為主,蔬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纖維素和礦物質,有疏通血管和腸道的特殊功能,肝和心都喜歡它。少吃水果并不是說不吃水果,而是要適量地吃,以防過多食用傷脾胃。
多水少油季節(jié)更替帶來多風、干燥的氣候,加劇了身體水分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