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鐵粒幼紅細胞性貧血
(一)發(fā)病原因
病因可分遺傳性及后天獲得性兩大類。遺傳性者又分為性聯(lián)遺傳或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獲得性者大部分呈原因不明的特發(fā)性,但亦可繼發(fā)于藥物、毒素或由其他疾病所誘發(fā)。不論遺傳或獲得性患兒均以對吡哆醇(維生素B6)治療反應的效果而進一步定為效應性或無效性,其中以遺傳性者對維生素B6反應較佳。
(二)發(fā)病機制
正常人骨髓的幼紅細胞胞漿內可見少量鐵存在,用鐵染色時可見30%~60%的幼紅細胞中有細小的鐵粒,但數量僅1~2粒,最多不超過5粒。而本病的幼紅細胞則不但含粗大的鐵粒,數量多且質呈現(xiàn)病態(tài)。
本病簡要的發(fā)病機制如下:在血紅素生物合成過程中,某些酶缺乏或生化過程中產生障礙時,即可導致幼紅細胞內非血紅素鐵的過量蓄積,產生病態(tài)性鐵粒幼紅細胞。血紅素合成途徑的第一步是甘氨酸和琥珀酰輔酶A形成δ-氨基γ-酮戊酸(δ-aminolevulinic acid,ALA);其最后一步為鐵和原卟啉結合形成血紅素,這兩個關鍵性的步驟都在幼紅細胞的線粒體內進行。假如ALA合成酶產生缺陷或吡哆醇(即維生素B6)在酸作用下合成5-磷酸吡哆醛的輔酶化過程中發(fā)生故障,即可使原卟啉不能充分合成,鐵與原卟啉不能結合,使幼紅細胞的線粒體內鐵超負荷,堆積形成“環(huán)形”鐵粒幼紅細胞。在光鏡下可見鐵粒在幼紅細胞核的周圍呈環(huán)狀或至少1/3環(huán)形。在電鏡下此種異常的線粒體變形、腫脹、破裂,鐵以塵狀或斑狀沉積于線粒體的內嵴,失去鐵蛋白或含鐵血黃素的超微結構。由于鐵沉積,也抑制了中幼紅細胞進入細胞增殖周期,以致出現(xiàn)紅細胞無效造血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