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性腎病
腎毒性物質易引起腎臟損害的原因:①腎臟血流量大。全身血流量的1/4~1/5流經(jīng)腎臟,每分鐘約1000~1200ml,毒性物質隨血流進入腎臟,必導致腎損害。②由于腎臟的逆流倍增機理使髓質和腎乳頭部腎毒物質的濃度升高,故中毒性腎病時髓質及腎乳頭部病變顯著。③腎毒性物質被腎小管上皮細胞重吸收和排泄,故毒性物質在腎小管腔或小管上皮細胞內濃度增高,可直接損傷腎小管上皮細胞。④腎小球毛細血管內皮的總面積,遠遠超過體內其他器官,故免疫復合物易沉積于腎小球而引起免疫性腎損害。腎小球系膜吞噬和清除毒物過程中引起系膜增生與免疫物質沉積。此外,腎毒物質通過腎小球三層不同濾膜時,使毒物或免疫復合物在腎小球內沉積。
許多物質具有潛在的腎臟毒性,常見的內源性,如高鈣、高磷、高尿酸及高草酸血癥時均可引起腎間質──小管病。外源性,如重金屬(鉛、鎘、汞、金、鈾、銅、鉍、鉈、砷、鋰、鋅等)、化學毒物(包括有機溶劑、碳氫化合物、農藥、殺菌劑及煤酚等)、藥物,幾乎所有藥物均有腎毒性(包括抗生素、解熱鎮(zhèn)痛藥、金屬制劑、造影劑、利尿劑、中草藥等)。臨床上較常見的腎毒性藥物:①直接損傷腎臟的藥物。氨基甙類抗生素(如慶大霉素卡那霉素、鏈霉素等)、先鋒霉素、多粘菌素、萬古霉素、桿菌肽、紫霉素、二性霉素 B、四環(huán)素類、二甲金霉素、磺胺類、金制劑、青霉胺、依地酸(EDTA);保太松消炎痛、布洛芬、非那西丁、撲熱息痛、水楊酸鹽;氨甲喋呤;造影劑等。②表現(xiàn)為過敏性腎損害的藥物有:青霉素類、先鋒霉素類、磺胺類、利福平、對氨己酸、速尿、噻嗪類利尿劑、硫唑嘌呤、別嘌呤醇、三甲雙酮、苯妥英鈉、苯巴比妥等。③表現(xiàn)為結晶體腎病或尿路梗阻性腎病的藥物有:磺胺類藥物。④生物毒(動、植物性毒素),包括蜂毒、蛇毒、生魚膽,蕈毒及花粉等。⑤物理因素如放射線、中暑、電休克等。